Top Page |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한국어 | 日本語
ACN Newswire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對於希望向媒體、業界和金融市場披露和傳播資訊的公司和組織,我們能為您安排即時的新聞發佈。ACN Newswire的新聞稿包括英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韓文和日文等多種語言版本。
Saturday, 16 March 2024, 09:52 HKT/SGT
Share:
雲頂新耀:雙輪驅動,「藍海」爭先,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香港,2024年3月16日 - (亞太商訊) - 在當前整體經濟和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下,醫藥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特別是在曾被視為黃金路徑的領域,如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和PD-1抑制劑等,競爭已經過於擁擠。生物醫藥公司亟需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的戰略方向,探索更廣闊的科研和應用領域。

政府的全面支持政策正為中國生物醫藥及創新藥行業帶來顯著正面影響。3月13日,香港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板塊在交易日的最後一個小時出現快速上漲。JP Morgan發佈的研報指出,此次股價上漲可能與《關於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的徵求意見稿》有關。網傳該意見稿針對「研發、審批、進院、支付、投融資」等五個環節提出一系列促進創新藥物開發改善的具體措施。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創新藥企業往往擁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能夠更快地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資本市場對這類企業的關注度不斷上升。這種轉變的表像是股價積極向上,根源是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有所增強。

在港股創新藥板塊中,政策利好的影響不言而喻。百濟神州、科倫博泰生物-B和雲頂新耀-B等一眾創新藥企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雲頂新耀,該公司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先行戰略佈局,自2024年2月19日起成功取得加拿大Providence Therapeutics公司過往向其提供、轉讓的所有知識產權的全部權利,並能夠運用mRNA平台自主研發新產品,未來無需支付任何里程費和特許權使用費。雲頂新耀首席執行官羅永慶表示,公司已進入到兼具強大自主研發和授權引進的「雙輪驅動」模式,從臨床開發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發展為集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生物製藥公司,並爭取在亞洲實現行業領導地位。

聚焦腎病、抗感染、自身免疫、mRNA技術平台等高價值的「藍海」治療領域成為雲頂新耀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戰略目標。短短一年時間,雲頂新耀已成功獲批兩款重磅產品,依嘉®和耐賦康®,分別用於治療複雜性腹腔內感染以及IgA腎病。值得一提的是,耐賦康®是全球首款獲批的IgA腎病對因療法,對延緩腎功能衰退以及控制疾病進展有顯著的療效。該藥物憑藉其出色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成為市場上的重要創新成果。2024年3月12日,耐賦康®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授予其為期七年的額外孤兒藥獨占期至2030年12月。

兩款重磅產品依嘉®和耐賦康®的成功獲批,增強了公司自我造血能力。2024年1月,雲頂新耀發佈2023年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23年度總收入將達到約1.24億至約1.26億元,實現大幅增長。此外,公司的財務狀況也非常強健,截至去年6月30日,現金餘額已達到3.5億美元,充裕的現金流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基礎。預計另外兩款重點產品將在未來十八個月內獲批上市,進一步豐富公司的產品線,四款重點產品的峰值銷售額將達到百億級別。這一規模的銷售額不僅將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市場上的地位,更將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

中國生物醫藥及創新藥行業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節點,隨著政府對行業的政策支持逐漸加強,投資者對於行業發展前景及信心也越發強烈。行業內的公司也應不斷探索和開拓新的增長空間,提升自身的創新及研發能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中國生物醫藥及創新藥行業將在全球醫藥領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話題 Press release summary

部門 制药及生物技术, 健康与医药
http://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4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Apr 12, 2024, 13:34 HKT/SGT
雲頂新耀耐賦康(R),引領IgA腎病治療新時代
Mar 18, 2024, 16:22 HKT/SGT
雲頂新耀:創新藥企低谷中的增長秘訣
Copyright © 2024 ACN Newswire -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頂部 | 關於我們 | 服務 | 合作夥伴 | 聯繫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條款 | RSS
美國: +1 214 890 4418 | 北京: +86 400 879 3881 | 香港: +852 8192 4922 | 新加坡: +65 6549 7068 | 東京: +81 3 6859 8575